探寻低空+新场景 湖北宜都长江大桥无人机“上岗”自动巡检
发布日期:2024-11-29 来源:新华网 编辑:宜都融媒体

今年以来,湖北交投宜昌高速公路运营公司把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,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,持续探索“低空+运营”的多形态应用场景,在G59呼北高速宜都长江大桥探索了首个无人化+自动巡检场景。

“线路检查确认完毕,准备起飞。”近日,在G59呼北高速白洋收费站内,宜昌运营公司第二综合巡检办主任王伟紧盯监控大屏,在电脑平台上轻轻点击“飞行启动”按键。与此同时,2公里外的宜都长江大桥桥头,一座占地约6平方米的无人机智慧机巢顶部舱门缓缓打开……“嗡嗡”声响起,一架灰黑色的无人机慢慢飞上了天空,开始了现场巡查。仅16分钟便完成了全长2.2公里宜都长江大桥的数据采集,并实时将画面回传至巡检办。

这标志着湖北交投宜昌运营公司首个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正式应用,为宜都长江大桥的运维管养带来了变革,提高了巡检的效率,也为低空经济应用注入了新活力。

系统启用后,人工需要2到4个小时完成的巡视区段,现在无人机20分钟内即可完成,无人机一天能机巡10次以上,线路巡视的频次比以往提升10倍。整个巡检工作每天可以减少巡检人员投入3人,出动的人力较以往减少了60%。

“相比常见的方式,我们这套无人机是将一体化平台直接设置在桥头,不需要人员到现场操作,只需要在办公室轻轻一点,就可以完成无人机的自动巡检、自动飞行、自动降落、自动充电等一系列任务。”王伟介绍说。

据了解,宜都长江大桥是一座2213米的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,以往巡查全部依靠人力,用“铁脚板”踏勘查看,费时费力效率还不高。

以大桥的关键承重结构主缆巡检为例,单根主缆人工巡检一次至少需要2到4个小时,而且还是高空作业,一座桥上下游各有一根主缆,完成一次现场徒步巡检就要耗时1天。现在利用无人机巡检,40秒一键升空,24分钟即可以完成一根主缆的巡检,并根据需求设置采集图像和视频,提供比对分析。

在遇到恶劣天气、交通事故救援等特殊时期,无人机可以一键放飞动态监测桥面车流、降雪情况,视频实时直传第一手画面资料,为组织应急救援提供现场参考,大力提升应急事件处置效率。

据介绍,无人机配备先进的导航技术、摄像技术和遥感设备,能够实时获取、传输和分析丰富的数据信息,较传统通过目测、望远镜、红外测温等人工踏勘巡视的方式来说,无人机巡线弥补了人工巡查视角不足的缺陷,配合高清相机多角度、全方位的观测,大幅提高了巡检准确率。

巡检指哪看哪,无人机的“火眼金睛”连接着巡检办平台系统,利用云台相机拍摄的数千张高清图片,搭建起一座数字孪生桥梁。目前,宜昌运营公司根据大桥地理位置及结构形式,围绕大桥主塔、缆索、锁扣、钢桁梁等区域,设置了14条飞行路线和任务,基本实现了对宜都长江大桥的各区域覆盖,这些区域很多都是人工巡查无法抵达,甚至无法目视直达的区域。

数据图片自动比对,为了让无人机隐患识别更智能,巡检办技术人员还加强了图片自动比对的训练学习,提前在这14条路线,根据坐标参数设置一串“固定打卡”位置,每次巡检都要拍摄一张照片,千余张的照片组成了外观状况成果数据库,平台按周、旬、月度进行同一部位对比,可以精准发现桥梁的隐患及病害变化,更全面精准地分析大桥的“健康状况”。

飞机放飞、摇转镜头、拉近焦距、拍摄上传……15分钟就完成了宜都长江大桥的侧立面的螺旋检查。

“这个速度和效率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,最主要是不需要担心影响交通和人工作业安全。”王伟介绍说,宜都长江大桥的主塔170米,以前为了做一次检查,必须租赁桥梁检测车,安排人员逐段地看,桥梁上车辆多、车速快,桥检车的操作存在安全风险,部分结构离地较高还需要人工登高作业,每一次的巡检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。

“无人机受场地和环境限制较少,随时可以起飞作业,大大减轻了人工作业安全风险,也不干扰道路交通。”王伟说,它可以根据设定路线对每一处角落进行拍照,实现智能巡检,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。 (通讯员 王勇 周俭)

  • 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