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鹭喜栖鸡头山
发布日期:2024-04-18 来源:叶绍继 编辑:宜都融媒体


文/叶绍继


清江宛如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,迈着轻捷的脚步,从鄂西利川齐岳山向东一路走来,蜿蜒八县市,长达800里,穿越崇山峻岭,最终投入到长江的怀抱。清江水清,清澈透亮;清江景美,美如画卷。

清江下游有个地方,江中原先有个小沙洲,大概古人早有先见之明,预测到这里将来会横空出现一座高坝,因此命名为高坝洲。这不,二十多年前,国家就真在这儿筑起一条高高的拦河大坝,修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。

高坝洲水电站前的清江河南岸,有一个面积仅12.7平方公里,但文化底蕴却很深厚的小山村,就是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。这里有宜都清江河段曾经最繁华的毛家沱水码头、宜都最大的古石桥、抗日时期军事要地鸡头山等,载入《宜都县志》的“宜都梆鼓”,新时代“五美(勤、孝、净、诚、和)四福(家谱传福、家训积福、家规惜福、家颜亮福)”家风文化都是在这儿发源。近年来,该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生态村、湖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等称号,是宜都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、第一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。

阳春三月,风和日暖,我慕名走进鸡头山村参观访问。平坦的乡村公路在蜿蜒起伏的山岗上延伸,虽然弯弯曲曲,但行驶起来却是十分平稳,丝毫没有一点颠簸,沿途蓝天白云,一座座小楼点缀在橘园之中。

我首先来到一处被矮矮的院墙围着,名为“歇头歇”的地方。村干部告诉我:“歇头歇”是过去传统田间劳作时中途休息的第一时段,这里原来是一间废弃的自来水泵房,经过改造,围成一个小院子,方便群众在这里放农具,田间劳作后在这儿喝茶、抽烟、下下棋、唱唱小调,稍作休息。

据《宜都县志》(1990年版)记载:1958年,姚家店人民公社山河管理区青山大队第八生产队(住在这附近的蔡家老屋湾)的社员、民间艺人彭海洲,根据民间流传的“薅草锣鼓”,改编成文艺节目《跃进锣鼓》,在公开演出后,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,这为后来形成宜都梆鼓的唱腔奠定了基础,其音乐旋律发展成后来的梆鼓曲牌,定名为“清江河”。宜都梆鼓在地方民歌的基础上,吸收民间吹打乐之长,逐步发展演变成在宜都市内各地普遍流传,为人民群众喜听乐唱的湖北地方曲艺品种。

我进去一看,里面有个遮雨的小亭,亭中有张石桌,四周摆些小凳,还有供人方便的卫生间,四周围墙上有许多匾牌,内容是传统的薅草锣鼓词、采莲船演唱词、快板台词,以及关于宜都梆鼓起源的介绍,这确实是村民劳作休息和游客停歇的好地方,因而成了游客来访必到的打卡地。

接着,我来到村委会家谱墙,只见一面墙上密密地排布着村内主要姓氏的字辈谱。据介绍,鸡头山村共有975户、3014人、119个姓,排名前10的姓为:刘、李、吴、陈、姚、胡、张、王、黄、许,最大的是刘姓,有246人。字辈谱,不仅以辈分的界划与确定,厘清家族血缘的繁衍世系,也隐含着各姓祖先对子孙后辈的希望要求,其实就是各姓氏家族的家训家规。

2012年,五眼泉镇从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中提炼出以“勤、孝、净、诚、和”为主题的“五美文化”。2017年初,宜都市文明委在全市推出“围炉夜话新家风”主题活动,旨在进一步弘扬家风文化,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,以家庭“小气候”温润社会“大环境”,鸡头山村再次研读王永彬劝世力作《围炉夜话》后,结合农村实际,总结出“家谱传福、家训积福、家规惜福、家颜亮福”的“四福”新家风文化。自此“五美四福”正式成为全镇家风建设的代名词,“五美”承载着家风文化的内涵与精髓,“四福”为家风建设的路径。

一组村民刘昌忠的家训,通俗易懂,表达出他做人的基本原则:吃点子哑巴亏,上点闷闷子当,听点冤枉话,怄点碎米子气。刘昌忠是乡村远近闻名的文化人,他经常教育子孙尊老爱幼,正直为人,诚信做事,把吃亏当作福,被评为“宜昌最美家风”。四组村民闫孝年是个平凡的手艺人,父亲是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军人,母亲肢残瘫痪12年,作为长子,他多次放弃外出淘金的好机会,在家竭尽全力照顾两位老人,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
村民朱祚兵的家风是“孝道、勤奋、和善、好学、守法”,根据家风要求,他制定了家规家训:善待家人,孝敬父母;诚实守信,待人和睦;品行端正,举止不俗;自强不息,永莫言输;婆媳相爱,夫妻相扶;悉心教子,坚守正路;勤俭兴家,团结互助;不贪财色,远离赌毒;谦卑忍让,感恩知足;向善学好,厚德载福。其内容详实,通俗易懂,没有空话,落地有声。他还将家规家训书写装裱后,挂在厅堂显著位置,以便提醒家人遵照执行。

通过家风建设,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。现在村风民风好转,打牌赌博、打架斗殴的人没有了,无人上访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;一支支自愿服务队应运而生,好人群体日益扩大,崇德向善蔚然成风,人心得到凝聚;形成了“矛盾纠纷有人解,突发事件有人管,困难家庭有人访,急事难事有人帮”的良好局面,被表彰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,蝉联三届“全国文明村”的荣誉称号。

听了这些介绍,我感到鸡头山村精神文明建设确实抓得不错,获得全国表彰真是实至名归,但村里产业发展、村民的生活怎样呢?儒雅、干练的村党总支书记彭晓柏告诉我:现在全村的主导产业是柑橘,通过土地流转,由乡村能人汪长华组建家庭农场,带着广大农民致富。

汪长华是从长阳搬迁到鸡头山村的移民,过去曾养过鱼、贩过柑子、办过打蜡场,长期在农村打拼,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,并有些偏爱执着。一次偶然随村外出参观学习,在湖北荆门漳河山可公司看到他们种植的爱媛果冻橙,听说卖到30元一斤,单个最高卖到18元,高昂的农产品价格,瞬间激发了他发展爱媛果冻橙的梦想。

说干就干,新冠疫情过后的那年春天,他在村内流转60多亩传统柑橘园,在专家指导下选择种植爱媛果冻橙和宜都晶红,次年,又在村内流转2块基地进行品改,总面积达到近300亩,同时成立宜都市好汁味生态家庭农场。一年后就全部试果,表现良好。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,他采取一系列措施,如绿肥种植、少施化肥、多施有机肥,通过挂黄板纸、安装杀虫灯,减少打药次数,不打除草剂,采用人工除草,完熟采收等,提高了产品品质。经过不断努力,去年总产量近20万斤,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,产品远销全国各地,平均价格每斤5元,精品果更是达到10元以上,销售总收入近百万元,每年上缴土地流转费20多万,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万多元,带动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业,收入40多万。去年,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.46亿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35.2万元,人均纯收入25748元。

村民富了,村里的环境也好了。在彭书记引导下,我来到一处“白鹭观景平台”,透过望远镜镜头,但见池塘对面的小山林里,一群群白鹭在树林间栖息筑巢,不时还发出几声“嘎嘎嘎”的鸣叫。白鹭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禽类,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,栖息活动于河流、湖泊、稻田和水塘岸边的浅水处,常单独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,生性胆小,很远见人即飞。难得在清江边的这么一个小山村,能有白鹭栖息活动,引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常来观赏、拍照。面对眼前的情景,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圣杜甫的名句: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……


  • 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