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妈“俚语”多
发布日期:2023-12-18 来源:李姜洁 编辑:宜都融媒体

李姜洁

我老妈,一枚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。因为兄弟姊妹多,家里穷,上完小学就不得不回家,参加生产队劳动,带拖着鼻涕在地上爬的弟弟妹妹们。虽然小学期间一直是班长,品学兼优,却不得不泪别校园。说到当年,老妈并不抱怨,因为和周围那些没上完小学甚至没上过学的农村女孩子比,用老妈的话说,算是“从地上爬到席子上——高了一篾片”。

这样的俚语俗话,老妈总是脱口而出。特别是那些富有地方特色、妙趣横生的乡村俚语,细究起来,每句都还有故事呢!

老家那个叫“李著江”的乡民,在老妈的俚语里,出现的次数最多,而“著江赶总场——没啥个给俩问”,是频率最高的一句。听说,李著江读了六个一年级,创下“留级生”之最,到二年级没读几天就退了学——他实在不是块读书的料。扁担倒下来,有人指着扁担问:这是个啥字?他答:是一“啪”。因为又憨又笨,村里人总爱拿他逗趣。话说有一天他到总场(老家所属的镇,共有一个总场、四个分场)赶了个集,村民问他,总场集市上有些啥,他愣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,怼回一句:“没啥个给俩问!”于是,“著江赶总场——没啥个给俩问”很快就在全村传开,成了全村人的口头禅。在老妈的影响下,这句俚语,至今还是我们全家的惯用语呢!

“这波疫情,啥时候能结束呢?”

“为什么猫咪总喜欢欺负狗狗?”

......

每当出现没有答案的问题,“著江”必定会在我们家登场,且常常会一人起:著江赶总场——

众人和:没啥个给俩问!

打开了“李著江”这个话匣子,关于他的俚语,老妈张口就是一长串:

著江上馆子——随便;

著江下田——别人薅草我薅草,别人打药我打药;

著江屋顶上搁水瓶——高水平;

著江不认得钱,于高不认得秤;

......

在孩子们的追问下,老妈解说起关于“著江不认得钱,于高不认得秤”的故事——

既然“扁担倒下来”也不知道是“一”,著江的算术水平,可想而知。隔壁李于高呢?不像著江总把帐算错,却不认识秤(老式手提木杆秤),所以每次去“赶场”(“上集市”的意思)卖菜,总要带上“屋里人”,专门去认秤。有一次赶场卖菜相遇,正好看到著江又算不清楚几张角角块块,于高取笑:

“著江,读了六个一年级,你不认得钱啊?!”

著江反唇相击:

“你赶场总要把屋里人挎到,你不认得秤咧!”

集市上的这次斗嘴,被同去赶场的村人传开,于是,本村的“俚语大全”里,又添上一句——“著江不认得钱,于高不认得秤”。

提起当年那些活跃在田间地头、茶余饭后的乡村俚语,村里老一辈人,都是张口就来。那些或已经作古的村人,就在这些俚语里鲜活起来:

“妻管严”张登木,在家里做不了针眼大的主,有人故意逗趣,让他接客吃饭,他讪笑:“接客?做不了主噢。”

于是,凡遇无法做主之事,登木的话就能为自己解嘲:

“登木接客——做不了主。”

张登国,人称“肚脐子窝窝”。肚脐子窝窝有什么用呢?据说“肚脐子窝窝”张登国倒是读过几年书,但是读成了“砍倒树捉八哥”的“书迂”。张登国的妈去世了,以他的人缘,怕是抬棺材的“八大金刚”都请不齐,怎么安葬妈?哪知虽然村里人总笑他“迂”,在安葬亡人的事上,却是个个愿意搭把手,舍得出力。等到老母亲在众乡民的帮助下盖棺入土,张登国吐出一口长气:

“登国埋妈——不怕事哒!”

以后,再遇到不用求人不用担心的场景,乡民就会豪气地也来上一句:

“登国埋妈——不怕事哒!”

在老妈唱、老爸和的二重奏讲说里,张绍秀、张新乐、李先柱、李传珍等诸多乡民的令人捧腹的俚语故事,让我们全家拍着巴掌哈哈大笑!

是的,这种畅快淋漓的笑声,经常会在我们家响起。幽默风趣的“乐天派”父母,特别是到老都整天精神抖擞、充满活力的老妈,更是给我们家播下欢乐的种子。

虽然没读几年书,老妈却总叮嘱我们要好好做人,教给孩子们一些朴素的道理:

“大家吃哒喷喷香,一人吃了烂牙床。”

“人心换人心,八两换半斤。”

“再穷不卖看家狗,再富不宰耕地牛。”

......

我总以为,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妈,是不会懂职场上那些事儿的。事业上遭受重击那次,我把自己反锁在卧室,蒙头痛哭,不吃不喝。我的已过古稀的老母亲,送来我的老父亲一早就熬煮的老母鸡汤。为了让她的孩子喝到最热最鲜的鸡汤,她抱着笨重的炖钵一路疾行几公里,到我家时满头大汗,里面的衣服已经湿透。而她做过半月板手术,过段时间就要去抽膝关节积液,医生反复交代不能过度行走。顾不上擦把汗,她立在我的卧室门前一遍又一遍呼唤我,硬是把门敲开,把饭勺塞到我手里:

“人是铁,饭是钢。儿啊,不管遇到什么事,一定要吃饭。”直至看到我吃下一口,妈接着说,“哪格梯子不站人,为什么一定要站在高处的那些格子上呢?”

她用粗糙的老手帮我扎起蓬乱的头发,又说:

“我儿已经很行了,我两个姑娘都很行。比起我们村那些有儿子的家庭,我和你爸都很满足、很骄傲。”

我知道,当年我出生时,曾经有乡民调侃我爸,又得了个“也好”,而作为村书记家庭,我爸妈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,放弃了生育第三胎,放弃了有个儿子的希望。

即便你在外面什么也不是,在父母这里,你也是永远的宝贝。虽然他们从来不会用“宝贝”这个词。只一声“我儿”,就足够了。

在正对大门的桌子上,立着一尊毛主席像,那是老妈心中的“神”。虽然移居城里后,住处逼仄,老妈依然给她的“神像”留出足够的专门位置。安放神像的桌子上,是不能再有其他物品的。听说,这尊毛主席像,是老妈花300元从一个流动推销员那买的。我拿在手里掂了掂,很轻,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,镀在表面的土黄色漆也很黯淡,显得比较低档。

“您上当了,这像最多不超过30元。您买时没还价?”我们全家都晓得,老妈买颗白菜,也要货比三家的。

“请神是不讲价的。”老妈用的是“请”,没有一点上当后的懊恼。

老妈不信佛不信教,但是每年毛主席生日这天,她会洗净双手,恭恭敬敬在毛主席像前点上香,跪地磕三个响头。关于毛主席这个“神”,老妈对他的一切如数家珍:毛主席的生日是12月26日,1976年9月9日去世,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。他共有10个子女,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,有6个孩子夭折或下落不明,只有女儿李敏和李讷健在……

听着老妈滔滔不绝倒出那些她烂熟于心的数字,我心里一震:老妈的世界里,一直活着一个“神”。在这个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,还有几个人心中有“神”?

为什么毛主席是她的“神”?老妈说:“吃木耳不忘树桩。是毛主席让我们有了饱饭吃,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。”

回忆起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情景,老妈说,全生产大队的人,无论男女老少,全都嚎啕大哭,感觉天都塌了,比死了爹娘老子都伤心。不是说毛主席“万寿无疆”吗?毛主席怎么能死呢?怎么会死呢?

我想,在过去那个朴素的年代里,有很多人,都是心里有“神”的吧。

毛主席抗日战争期间所写的“老三篇”(《纪念白求恩》《为人民服务》《愚公移山》),今年74岁的老妈仍能倒背如流,只字不差。至于毛主席语录,至今仍是老妈口头的“家常便饭”,并常常用它们来教育孩子们:

“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”

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

“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”

……

在孩子们走上单位的重要岗位后,老妈又搬出毛主席语录,叮嘱孩子们要洁身自好、好好做人——

“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!”

老爸当了多年村支书,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赢得群众拥戴,被尊称为“贵书记”(老爸名字中有个“贵”字),且至今感念,想来,也有老妈的一份功劳。

老妈常常念叨:“从来只有瓜念籽,没有籽念瓜。”不!您不是敬公婆如亲娘,告诉孩子们“门前有车不算富,屋里有娘才是福”吗?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,何况人呢?我希望我亲爱的老妈,活过一百岁,我想永远当个有妈的孩子,永远有一声“妈”可以叫。

天下的子女们啊,孝是经不起等待的,抓紧时间去爱吧,莫要等到——

子欲养而亲不在,树欲静而风不止……

  • 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