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五载砥砺奋进,巍巍巨轮扬帆远航。75年的时间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仿佛弹指一挥间,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,却是沧桑巨变的壮美画卷。75年前,旭日升起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科技基础几乎为零;如今,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达724万人年,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,境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01.5万件。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。
科技兴则民族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。回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,国家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。在通往科技强国的道路上,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,始终把科技事业发展摆在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位置。早在1956年,党中央就发出“向科学进军”的伟大号召,并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,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第一次跳跃式发展。2023年,党中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,重组科学技术部,推动我国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、整体性重塑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,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。75年来,我国坚持以深化改革持续释放科技发展活力,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,推动科研经费“活”起来,科研项目“统”起来,科研成果“用”起来,法律规章“定”下来,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,科技推动我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,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。
如果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,那么创新便是民族进步之要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面对西方少数国家的技术封锁,广大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、艰苦奋斗,“两弹一星”等重大科技成果的成功研制让中国人民的脊梁骨挺立了起来。改革开放之后,我国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、全领域布局,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载人航天、探月探火、超级计算机、量子信息、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,“嫦娥”奔月、“北斗”组网、“奋斗者”号逐梦深蓝,大国重器不断“更新”,充分彰显出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。75年来,我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,强化基础性、原创性研究,持续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沃土,不断培养出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人才。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,每一次生产力快速提升的背后,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。75年来,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,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。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飞速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62家“灯塔工厂”照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。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。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的关键在于,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力度,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,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,加快发展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5G等数字技术,持续推进“数实融合”,实现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生产力转型,让科学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,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强大动能。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手中。我们要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定科技报国、为民造福理想,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锻造精品工程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。(宜都市“两江潮”网评团队,宜都市委宣传部 张谨)